600全讯cc白菜(中国)有限公司

日期时间:
对话新国企:“中国制造2025” 智能转型在行动
责编: 发布时间:2015-03-19 13:17:09 浏览次数:

    当前,世界范围内正在掀起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浪潮。虽然各个国家对于新工业革命的阐释,及出台的政府规划各有不同,但是,将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共同之处。

    作为制造大国的中国,亦希望抓住这一契机,实现中国制造的“脱胎换骨”。在今年两会上,中国政府吹响了战斗的号角—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毅在此前谈及国资国企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也表示,要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加速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大传统产业更新改造力度,加快重大装备产品升级换代。

    据了解,“中国制造2025”由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和国资委等联合编制,是中国制造“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计划用十年时间进入全球制造业第二方阵,为后两步走奠定好基础。

    那么,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过程中,央企和国企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信息传播局、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指导,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主办的“对话新国企引领新常态”网络访谈现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总经理刘烈宏,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北车副总裁余卫平,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副总经理陶雄强等央企和国企的老总,详细解析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下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央企和国企如何发挥引领作用,实现制造强国梦。

    “新常态”倒逼制造业升级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游客在日本争相购买马桶盖和电饭煲的事件,让中国制造业遭受了不小的尴尬。事实上,早在2010年,中国就已经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是,时至今日,中国距离制造强国仍有很长的距离。具体表现是:还没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产业发展还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亟待突破。另外,还需要有一些重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显得更为迫切。据了解,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速回落至8.3%,创五年来新低。因此,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成为突破发展瓶颈,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关键选项。

    对于当前制造业的紧迫形势,以及”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意义,来自央企和国企的老总们有着深切的体会。

   “中国制造2025的一个重要升级方向,就是要探索如何运用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技术,再结合物联网和务联网,在这个基础上,来打造中国整个先进制造的体系,是整个中国工业的升级版。”刘烈宏说。

    全国人大代表、江门金羚集团公司董事长潘皓炫则从企业竞争力的角度理解“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提出。他指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而制造业的竞争力,就是盈利能力够不够,即成本在产品售价里面的占比。

    潘皓炫表示,在一些传统行业,原材料的成本占产品出厂价格的90%,只有10%的利润空间。而高新技术产业,原材料成本只占30-50%,企业后续研发投入自然也有了更大的空间。

   “因此,我们一定要搞智能制造。不把效率提高,无法变成高新技术产业,也就无法在全球竞争。我们现在提出中国制造2025,正是感受到了这样的压力,因此是很好的战略设想。”潘皓炫说。

    华电集团董事长李庆奎也指出,经济新常态下,科技创新是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和路径。当前,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研发方式、创新手段、商业模式,甚至企业的组织形式已经取得革命性突破,工业4.0正在向我们走来。我们要迎接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大创新驱动力度,充分借助科技手段,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安全环保水平、节能降耗水平。

    创新驱动推进“中国智造”   

    作为勾画中国制造未来10年的规划,“中国制造2025”得到了各家央企和国企的广泛响应,并主动与企业自身的实际相结合。

    宝钢集团总经理陈德荣指出,着力技术创新,加速转型升级,要借鉴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理念,研究从制造到智造的途径和方式。

    作为电子信息行业的企业,以及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重点领域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也在积极行动。刘烈宏表示,一方面,中国电子自身要大量运用工业4.0技术,来建设示范性的数字化工厂。另一方面,中国电子希望在“中国制造2025”的一些关键环节有所作为。

   “我们瞄准的是工业控制技术,以及机器人方面。中国电子正在积极布局工控技术,我们也已经获得了国家发改委授予的工控国家实验室的资格。我们过去在机器人方面也有一些探索。”刘烈宏说。

    据刘烈宏介绍,中国电子还在考虑将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和智能制造进行有效结合,打造出服务于数字化工厂制造、生产、运营管理的现金信息平台。据了解,目前中国电子已经开始瞄准集成电路和新型平板显示这两大产业来打造这样的系统。

    中国普天则通过将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相结合,提高了能力和效率,让传统工业变得更加强大。据陶雄强介绍,目前,中国普天在电力、石油、铁路等领域都有非常好的示范案例。

    比如,在石油领域,中国普天专门为石油系统在4G基础上定制发开230M无线解决方案。实现了远程的数据采集,让企业整体管理效率大幅度提升。

    江门金羚集团也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据潘皓炫介绍,以往公司是由1-2个工人管理一台注塑机设备,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且劳动强度非常大。而现在公司装备机械手之后,一个工人可以管理3-10台设备。同时,由于机械手是智能化的设备,有很多传感器,便于后台监控,当设备出现问题时,可以远程干预。“通过智能化的生产和监控,我们大大提高了效率。”潘皓炫说。

    “中国制造2025”:克服挑战迈向工业4.0时代   

    “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加速“走出去”。2014年,中国铁路机车车辆装备制造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从亚洲、非洲到欧美发达国家,从铁路机车、客车、货车、动车组到地铁车辆、有轨电车,从单纯产品输出向产品、资本、技术全方位输出,实现了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提升的历史性转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北车集团副总裁余卫平提出:从北车的发展途径来讲,要把现在的“北车国际化”转型升级为“国际化的北车”。依托中国铁路科技进步快速发展的成果,2014年中国铁路技术装备“走出去”迈出坚实步伐。中国北车、南车出口签约额均超过30亿美元,同比增长均超过60%。

    不过,作为工业化的后发国家,中国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刘烈宏对此直言不讳:“我们最大的劣势,还是基础环节的缺失。”在刘烈宏看来,现在中国还没有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工业化。如果说德国是从工业3.0到工业4.0,那么中国则需要从工业2.0到3.0,再到4.0。

    此外,刘烈宏指出,中国制造在核心技术上,如数字化、网络化,以及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系统上,和先进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有的还有代沟。“我们必须把这些短板补起来,中国制造由大到强不是一蹴而就的。”刘烈宏说。

    那么,中国制造应如何补上上述短板?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南方航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彭建武指出,要实现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从企业自身而言,必须持之以恒、“零存整取”地增加研发投入、加大自主壮心能力,让研发和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基石。

    全国人大代表、湘电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周建雄则指出,要锻造企业核心竞争力,除了依靠自身努力,不断坚持自主创新外,还需加快“走出去”步伐,与国外先进科技研发机构、企业强强联手,以进一步开阔眼界,更好地开拓市场。同时通过引进、吸收再创新,不断突破关键技术,进一步提升在本行业内发展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同时,中国在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也蕴藏着巨大的优势。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毅表示,不少国有企业已经处在同世界先进企业相近的起跑线上,有的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完全有条件搭上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快车。他要求国企负责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用新常态来审视和谋划未来的工作。

    刘烈宏则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制造大国,制造产业的增加值达2.5万亿美元,占全球20%。“我们有这样一个庞大的工业的市场,而且我们的门类是完整的,不像一些国家,门类有缺失。因此,我们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来支撑中国发展工业4.0技术。”

    另一方面,近年来,中国的信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从而为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融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此外,在刘烈宏等中央企业负责人看来,产业政策的优势也不容忽视。“中国制造2025已经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引起了各行各业的热议,一批央企摩拳擦掌准备有所作为,这些都是我们很大的优势。”

                                      摘自《中国青年网》2015-03-18

Baidu
sogou